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是由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14家培养单位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性公益赛事,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2019年(第六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为扩大大赛影响,进一步营造“Competition、Innovation、Cooperation、Communication”的良好氛围,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公平公开”的原则,特制定本方案。
一、          第六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简介
第六届案例大赛将于2019年3月至6月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本届大赛全部赛程分初赛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复赛、决赛四个阶段,设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个赛区,邀请全国MPAcc培养单位的MPAcc学员及MPAcc校友自由组队参赛,每家培养单位最多可选派8支代表队;邀请全国MPAcc培养单位的本科生(不限专业)自由组队参加初赛第一阶段的比赛,每家培养单位最多可选派2支代表队。
案例大赛通过组织MPAcc学员亲历企业实践、模拟管理决策、比拼解决方案,培养并提升MPAcc学员发现、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不同培养单位间MPAcc学员的交流与沟通,是MPAcc学员展示自身的舞台与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二、         第六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方案
(一) 比赛时间
2019年3月至6月,历时4个月。
(二) 比赛组织
1.        主办单位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2.        联合发起单位(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
3.        承办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三) 赛程安排
 
  
   | 比赛流程 | 时间安排 | 
  
   | 报名 | 在线报名 | 学生自由组队在大赛官网报名参赛,建议各单位为参赛队伍安排指导教师,报名截止后队员信息不得修改。 | 2019月3月1日9:00-3月12日15:00 | 
  
   | 初赛 | 第一阶段 | 公布案例 | 各参赛队伍通过大赛官网查看初赛第一阶段案例 | 2019年3月13日 | 
  
   | 提交报告 | 各参赛队伍通过大赛官网在线提交分析报告 | 2019年3月26日15:00之前 | 
  
   | 参赛单位审核 | 各单位预选授权本单位参赛代表队 | 2019年3月27日-4月2日15:00 | 
  
   | 初赛评审 | 分赛区网络评审 | 2019年4月3日-4月11日15:00 | 
  
   | 名单公布 | (1)官网公布初赛第一阶段本科生前20强名单 (2)官网公布入围初赛第二阶段MPAcc前100强名单 | 2019年4月12日 | 
  
   | 第二阶段 | 公布案例 | 各参赛队伍通过大赛官网查看初赛第二阶段案例调研方向及要求 | 调研方向已发布 | 
  
   | 提交报告 | 各参赛队伍在线提交编写的案例报告及解决方案 | 2019年5月15日15:00之前 | 
  
   | 初赛评审 | 分组网络评审 | 2019年5月16日-5月23日15:00 | 
  
   | 名单公布 | 大赛官网公布入围复赛前10强名单 | 2019年5月24日 | 
  
   | 复赛 | 现场展示 | (1)入围复赛前10强队伍通过抽签两两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陈述。 (2)评委根据团队及选手现场表现,投票评选晋级决赛的5支队伍,评选出全国三等奖及个人单项奖等。 | 2019年6月15日 | 
  
   | 决赛 | 现场展示 | (1)入围决赛前6强队伍(含1支承办单位的队伍)现场展示,进行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陈述,现场评委和参赛队伍进行问答。 (2)评委根据团队及选手现场表现,评选出全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个人单项奖等。 | 2019年6月16日 | 
 
特别说明:
1.        参赛资格:各培养单位MPAcc学员及MPAcc校友可以自由组队参赛,各培养单位的本科生(不限专业)可以参加初赛第一阶段的比赛。若有不符合参赛资格的人员报名参赛且该人员所在团队被学校授权,则取消该人员所在团队的参赛资格,并在下一届大赛中,将该团队所在培养单位可授权团队数减半。
2.        团队人数:参赛选手以团队形式报名参赛,每位选手只能参加一支队伍。每支MPAcc参赛队伍包含4-6名队员,至少2人为在读学生,选出一位队长;每支本科参赛队伍包含4名队员,选出一位队长。鼓励参赛团队邀请老师及实务界人士作指导。
3.        填写指导教师:参赛团队在报名时填写初赛第一阶段指导教师;初赛第二阶段提交报告截止时间前,参赛团队可在第一阶段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增加第二阶段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总人数不得超过3人。鼓励实务界导师参与指导,参赛单位可根据导师知识结构、擅长方向等组建导师团队进行指导。
4.        各单位预选授权本单位参赛代表队规则:
根据各单位MPAcc报名团队数量按2:1的比例分配MPAcc团队授权名额,且同一单位授权的MPAcc团队不得超过8支。需要注意的是:
(1)    只有1支MPAcc团队报名的单位可获得1个授权名额;
(2)      超过1支MPAcc团队报名的单位授权名额向下取整,例如一个单位有3支团队报名,按比例有1.5个授权名额,向下取整即为1个名额,即该单位最终授权名额为1;
(3)      同一单位授权的MPAcc团队不得超过8支。
同一单位授权的本科生团队不得超过2支。
(四) 比赛形式
大赛分初赛第一阶段、初赛第二阶段、复赛、决赛四个阶段。
1.        初赛:
#第一阶段:参赛队伍以官方公布的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提交报告格式:上传PDF文件。要求:纸型为A4(21.0 cm×29.7cm)标准,正文采用小四号字,1.5倍行距,不超过20页。若不符合上述格式要求,将取消该团队晋级资格。中文请使用宋体,英文和阿拉伯数字请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评审形式:初赛第一阶段采用跨赛区方式进行网络评审。按照各赛区进入赛区评委评分环节的团队数量(即各赛区所有参赛单位预选的8个以内团队数量之和)分配晋级初赛第二阶段的名额,全国共100支队伍晋级。本科生参赛队伍只参加初赛第一阶段的比赛,根据各队得分情况确定全国前20强。
(1)      专家评审:参赛单位提供专家评委,各赛区进行互评,即本赛区培养单位组织评委通过网络平台对其他某个赛区的所有团队评分。网络评审分数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均分”的方法。
(2)      社会评审:为提高案例大赛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布晋级初赛第二阶段名单后的五天设置点“赞”环节。点“赞”功能面向社会开放,根据各团队获得的“赞”的数量,评选出初赛阶段“最佳人气奖”。MPAcc团队和本科生团队通过点赞数各产生一个“最佳人气奖”团队。
#第二阶段:参赛队伍根据官方公布的调研方向和要求,开展实地调研,搜集整理素材,编写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提交报告格式:使用网页编辑器上传报告。整篇案例不得超过5万字,单张图片不得超过1M。除图表外,不允许以整页截图形式上传。除图表外若以整页截图形式上传,将取消该团队晋级资格。上传的报告重复率不得超过20%(中国知网查重),否则将取消该团队晋级资格。
评审形式:初赛第二阶段采用分组方式进行专家网络评审。进入初赛第二阶段的100支团队按照一定规则分为两组,每组队伍所在培养单位的评委对另外一组的所有队伍评分,网络评审分数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的方法。按照各组进入初赛第二阶段的团队数量分配晋级名额,两组共计10支队伍进入复赛。
特别说明:
(1)      初赛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网络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由各参赛单位自行指定。
(2)      每个参赛单位的评审专家必须完成分配给本单位评审的所有团队(包括MPAcc团队与本科生团队)的评分,否则将取消该参赛单位所有参赛队伍(全部MPAcc团队与本科生团队)的比赛资格。
(3)      各参赛队伍应及时提醒本单位评审专家完成分配给本单位的全部评审任务。
(4)      同一参赛单位进入复赛阶段的队伍不得超过三支,若因分数并列出现超过三支的情况,则初赛第一阶段得分高的队伍晋级;若初赛第一阶段得分相同,则由本单位自主决定进入复赛的队伍。
(5)      晋级复赛时,若组内出现最后一名分数并列的情况,由大赛联合发起单位各派一位评委,遵循已晋级团队和分数并列团队所在院校评委回避的原则,投票确定晋级队伍。
(6)      根据大赛赛制,承办单位初赛第二阶段得分最高的1支队伍可直接晋级决赛,晋级复赛名额根据初赛第二阶段得分依次递补。
(7)      成功晋级复决赛的团队可继续修改完善报告,但重复率不得超过20%,否则将使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版本参赛。
2.        复赛阶段
晋级复赛的10支队伍通过抽签两两分组,一对一淘汰。分组双方需在24小时内互相研究、分析对方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案例及解决方案,并就对方案例提出己方的解决方案,双方通过现场陈述与辩论展现自身能力水平。
评审形式:专家根据参赛队伍案例报告(50%权重)及现场表现情况(50%权重)投票决定晋级决赛的5支队伍。
特别说明:复赛评委由大赛联合发起单位各选派1名代表组成,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且实际参与MPAcc相关课程教学,评委遵循参赛队伍所在学校回避的原则。
3.        决赛阶段
晋级决赛的6支队伍需在18小时内研究、分析其余晋级队伍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案例及解决方案。决赛时,6支队伍抽签分为两组,每组3支队伍,各队需依次陈述己方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案例及解决方案,并接受其余晋级队伍及评委的现场提问。
评审形式:专家根据参赛队伍案例报告及现场表现情况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其中案例报告50分,现场表现50分,案例报告与现场表现得分之和即为该队总分。根据专家评分情况,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的方法,最终确定各参赛队伍的排名。
特别说明:决赛评委由学术界评委和实务界评委组成。(1)学术界评委:由大赛联合发起单位各选派1名专家担任,无需回避;(2)实务界评委:每个联合发起单位各推荐2名实务专家(每年可有变化)组成专家库,由当届大赛承办单位从中随机抽取若干名担任决赛实务评委,当届承办单位推荐的专家必须遵循回避原则。决赛两场评委完全相同。
(五) 比赛流程控制
1.        复赛比赛流程控制
#总体安排
(1)      10支晋级复赛的队伍提前48小时通过抽签两两分组,一对一淘汰。
(2)      分组双方需在24小时内互相研究、分析对方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案例及解决方案,并就对方案例提出己方的解决方案。
(3)      5组队伍分为两个赛场同时进行比赛,每个赛场配一定数量(奇数)现场评委,每组比赛双方通过现场陈述与辩论展现自身能力水平,由评委通过现场投票的形式决定晋级决赛的队伍,同时产生全国三等奖。
(4)      复赛每场比赛结束后,由评委组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其他评委对比赛进行现场点评。
#具体流程
(1)        复赛前两日,各队参加抽签。
(2)        复赛前一日,承办单位根据抽签情况向各队伍下达比赛用案例。
(3)        复赛当天两组队伍在两个赛场同时进行比赛。
流程如下表:
 
  
   | 出场顺序 | A队流程 | B队流程 | 出场顺序 | 
  
   | 1 | 1号队员陈述己方案例。3分钟。 | 
 | 
 | 
  
   | 2 | 2号队员陈述己方解决方案。4分钟。 | 
 | 
 | 
  
   | 
 | 
 | 3号队员陈述己方对A队案例的解决方案。4分钟。 | 3 | 
  
   | 4 | 双方自由辩论。14分钟。 攻辩方(B)6分钟,防守方(A)8分钟。 | 
 | 
  
   | 
 | 
 | 1号队员陈述己方案例。3分钟。 | 5 | 
  
   | 
 | 
 | 2号队员陈述己方解决方案。4分钟。 | 6 | 
  
   | 7 | 3号队员陈述己方对B队案例的解决方案。4分钟。 | 
 | 
 | 
  
   | 8 | 双方自由辩论。14分钟。 攻辩方(A)6分钟,防守方(B)8分钟。 | 
 | 
  
   | 9 | 4号队员进行总结。3分钟。 | 
 | 
 | 
  
   | 
 | 
 | 4号队员进行总结。3分钟。 | 10 | 
  
   | 11 | 评委点评,投票。4分钟。 | 
 | 
  
   | 
 | 总计60分钟 | 
 | 
 
2.        决赛比赛流程控制
#总体安排
(1)        晋级决赛的队伍需在18小时内研究、分析其余晋级队伍在初赛第二阶段提交的案例及解决方案。
(2)        决赛时,6支晋级决赛的队伍通过抽签分成两组,每组3支队伍,抽签决定比赛主客队顺序。比赛时,各组3支队伍同时在场,一主两客,主队陈述案例和解决方案、客队及评委提问,循环三轮,比赛结束。
(3)        评委现场打分,并根据6支队伍得分情况确定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具体流程
(1)      决赛前18小时,参赛队伍通过抽签决定决赛分组和主客队顺序,承办单位向各队伍下达比赛用案例。
(2)      决赛当天所有的队伍参加决赛。
决赛阶段3支队伍的比赛流程如下表:
 
  
   | 比赛程序 | 比赛内容 | 时间控制 | 
  
   | 1 | 1号主队队员陈述己方案例。 | 10分钟 | 
  
   | 2 | 2号主队队员陈述由该案例所发现的问题。 | 
  
   | 3 | 3号主队队员陈述如何解决问题。 | 
  
   | 4 | 4号主队队员陈述该解决方案的现实意义。 | 
  
   | 5 | 其余两支客队以轮流提问的方式提问,每支队伍限问3个问题。 | 约10分钟 | 
  
   | 6 | 自由辩论。三支队伍可互相提问及回答,自由展示。 评委亦可针对任一队伍进行提问。 | 约15分钟 | 
  
   | 依次交换攻守方,一共3轮 | 
  
   | 7 | 评委对各队表现进行打分。 评委点评。 | 6分钟 | 
  
   | 共计约111分钟 | 
 
所有队伍陈述完毕后,承办单位将汇总每支队伍的陈述得分及提问得分,得出每支队伍的总得分。
(六) 奖项设置
 
  
   | 阶段 | 奖项 | 数量 | 内容 | 
  
   | 复决赛 | 全国特等奖 | 1名 | 现金奖励20000元+证书 | 
  
   | 全国一等奖 | 2名 | 现金奖励10000元+证书 | 
  
   | 全国二等奖 | 3名 | 现金奖励5000元+证书 | 
  
   | 全国三等奖 | 5名 | 现金奖励3000元+证书 | 
  
   | 优秀指导教师奖 | 6名 | 进入决赛的团队的指导教师,证书 | 
  
   | 决赛最佳表现奖 | 2名 | 两场决赛现场表现得分最高的选手,证书 | 
  
   | 最佳创意奖 | 2名 | 两场复赛案例报告中独具亮点的团队,证书,允许空缺 | 
  
   | 复赛最佳表现奖 | 2名 | 两场复赛现场表现得分最高的选手,证书 | 
  
   | 初赛 | 赛区一等奖 | 7名 | 七大赛区各1名,证书 | 
  
   | 赛区二等奖 | 14名 | 七大赛区各2名,证书 | 
  
   | 赛区三等奖 | 21名 | 七大赛区各3名,证书 | 
  
   | MPAcc代表队优胜奖 | 100名 | 晋级初赛第二阶段的团队,证书 | 
  
   | 本科生代表队优胜奖 | 20名 | 证书 | 
  
   | 最佳人气奖 | 2名 | MPAcc代表队和本科生代表队各1名,证书 | 
  
   | 
 | 参赛证明 | 所有提交案例的团队 | 证书 | 
  
   | 
 | 最佳组织奖 | 2名 | 证书 根据晋级决赛、复赛、初赛第二阶段团队数量情况(依次对比)进行评价 |